一、縮孔
縮孔是印刷墨膜因流平性不良出現的故障之一。包裝印刷作業后,濕墨膜在流平過程中出現回縮,成小圓形裸露出底材或底墨層。產生縮孔的主要原因是濕墨膜上下部分表面張力不同。一個濕的印刷油墨可視為是上下雙層的液體膜。在包裝印刷圖文成膜過程中,當上層濕墨膜的表面張力低于下層濕承印物膜的表面張力(由于濕潤底材的關系)時就發生縮孔。也可解釋為該包裝印刷油墨體系中因增塑劑過多導致油墨一經印刷后的內聚力回彈即發生縮孔。有時候,在正要發生此現象時,濕墨膜失去了流平性,則正巧抑制了縮孔的發生。在某些快干型凹印或熱固型膠印時,隨著溶劑在熱吹風的加大或烘烤溫度升高,濕墨膜又有了流平性,就可能導致二次縮孔故障發生。
預防措施是改善包裝印刷油墨在印刷時濕墨膜流展性能,印刷油墨的表面張力要低,并且對承印物的濕潤性要好。理論上講,印刷油墨的展布系數Ws>0時(上層濕墨膜與上下濕墨膜的界面及下層承印物表面濕膜的表面張力之差),表示包裝印刷油墨印刷后,體系的表面能下降,包裝印刷油墨會自發展布成完整的圖文墨膜。實際應用時,可以采取加入適宜的流平助劑(化學的或物理的)或低表面張力溶劑來解決。另外,還應注意承印材料的表面處理,以提高承印物(即底材)的可濕潤性,如包裝印刷前用溶劑或抹布或電火花等處理干凈。
二、麻點和凹坑
由于包裝印刷油墨的濕墨膜沾附了異物粒子,這些異物粒子在濕墨膜上展布,把四周的油墨排斥開而形成凹坑狀如火山口,又稱“凹穴”。能明顯看到在凹坑的中央有異物粒子存在,象魚眼,故稱“麻點”,一般不顯露到承印物底材。
預防措施同縮孔,應更加注意包裝印刷車間的環境及所用溶劑或稀釋劑的影響等等。
三、斑點
斑點(俗稱起粒)是印刷后墨膜表面出現不規則塊狀物的總稱。這是由于顏料分散不良,色墨所用的連結料中有不溶的聚合物軟顆?;蛭齔霾蝗艿慕鶚粞?,小塊墨膜皮被分散溶合在墨中等諸多原因造成的;包裝印刷車間的空氣污濁或被印刷的承印物的表面上積聚著粉塵也是斑點的原因;還有,輥涂膠料時不均勻,一經復合后,其承印物表面就會形成不規則的斑點,特別是純鋁箔的復合更為明顯。因此要防止此類故障的發生,必須注意印刷油墨的分散、凈化和印刷車間環境的潔凈度。
四、抽縮
包裝印刷油墨經印刷后,濕墨膜回縮,使較大面積的承印物材裸露出來,這種故障稱謂“抽縮”。其原因是印刷油墨的展布系數Ws為較大的負值。這種故障是由于印刷圖文上油墨對承印材料潤濕不良。例如含有油污的表面、塑料表面及含有表面防劃助劑過多的電沉積印刷油墨表面等;印版不通心或偏心幾微米,甚至幾絲,前進方面的抽縮(而縱向部分沒有),常常造成部分的縮線(斷裂)。
預防措施是在印刷之前要對承印物表面進行嚴格的除油處理,處理后還必須經過水膜試驗驗證,方可印刷。針對印版質量問題,一是更換印版,二是加入調墨油或慢快稀釋劑進行印刷。但對于塑料、鋁箔表面要采取提高濕潤性的措施(例如表面改性處理),同時盡量選用表面張力較低的專用印刷油墨或未變質的油墨印刷。
五、露角
包裝印刷油墨經過印刷后,在承印物的角處的墨膜回縮,導致該處墨膜較薄,甚至露底。這一故障是縮孔故障的另一種形式,系由于濕的印刷圖文墨膜的表面表力過高,使體系的表面能趨向最小,濕墨膜就從邊角處回縮。
預防措施主要是使包裝印刷工件盡量設計得沒有銳角、銳邊,要倒角、倒邊,或者在包裝印刷時只在邊、角補上。一般情況下,印刷油墨里加入觸變劑以提高包裝印刷油墨的流動性,以延長墨膜的流平性。
六、厚邊
在印刷后的墨膜邊角處特別厚,印刷成品上看上去猶如鏡框,常稱謂“壓?!?。這是由于邊角上的濕墨膜溶劑揮發比別處快導致的,往往使該處成膜的圖文的濃度高于別處,溫度也低于別處,形成高表面張力區,這使鄰近的印刷油墨流向邊角,加厚了該處的墨膜。
預防措施是適當增加印刷油墨的觸變性或減輕印刷壓力,通過試驗加入適量的流變助劑等。 |